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01节(2 / 2)


  所以她已经选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,那就是出产苎麻。所以其他的作物,种植的范围都很小,最多十几亩。但苎麻园的规模,等到全部开垦完毕之后,至少有上千亩。

  唐一彦和邱玹也一样,唐一彦选择了做黄金米的生意,而邱玹则将精力都放在了经营书院上。

  所以茶叶虽好,但周敏也只打算维持现在的规模,占据高端市场。既然如此,中低端的市场,让出去也无妨。所以虽然不能合作,但周敏也明确表态,对方可以做这方面的生意。

  不过在商言商,如果对方打算另起炉灶,自不必说。但如果要用碧灵芽这个商标,就要花钱购买使用权了。

  周敏就像是品牌商,掌握着一个有口碑的牌子,就能够直接招聘加盟商,躺着赚钱。

  这一年,随着外地学子和商业资本的不断涌入,齐家山周边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齐家山也迎来了一个丰收期。之前的种种铺垫和投入,总算是有了回报。

  手头宽裕了之后,周敏就打算将改良作物的事情提上日程。

  发展这里的人文和经济,说到底造福的是这一方水土之上的居民,但是周敏的眼睛看到的却是更加广阔的世界。

  民以食为天。人生活在世界上,就一定要吃饭穿衣,纵观整个封建王朝数千年的历史,反反复复,真正引发祸事,最后轰轰烈烈蔓延开,以至于改朝换代的真正原因,无非是百姓们生活不下去,吃不饱穿不暖,不得不揭竿而起。

  在周敏生活的那个时代,因为各种作物的产量居高不下,所以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担忧。虽然中国有十几亿人口,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抛弃土地进入城市,但粮食产量仍旧足够维持所有人生存。人们不需要像古代那样,在家里储存足够多的粮食,更不必担心天灾人祸导致粮价上涨。

  在那个时代,饿肚子已经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事了。

  所以很多吃饱了撑着的人,坐在电脑面前拍着键盘和人争论杂交水稻是否对人体有害的问题。但是实际上,中国人脱离温饱线,也不过是二十几年的时间。

  1959到1962年,历史上将这三年称为“三年困难时期”,民间叫做“粮食难关”,每一年饿死的人成千上万。真正经历过这个时代的老人,对粮食总有种年轻人不懂的执着。

  此后十几年的时间,中国的发展陷入停滞,百姓的生活自然也就谈不上有所改善。改革开放之后,才重新恢复了关于粮种改良的各项研究。

  直到1995年,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宣布凉席杂交水稻可以大面积推广种植,粮食难关才算是真正过去。以此为基础,整个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,短短二十年时间,整个世界的变化完全可以称得上日新月异,令人难以置信。

  习惯了那样一个世界,周敏来到这里之后,自然也想做点儿什么。虽然她觉得自己只是个普通人,未必有改变这一切的力量,但既然有了灵泉这种机遇,在能力范围之内,能做多少就做多少。哪怕一亩地增产个几十斤,结果也有可能大不相同。

  万山村的变化,也给了周敏动力和信心。

  她最初来到这个时代时定下的目标——做个富裕的地主婆,已经可以算得上超额完成。如今自己有了归宿,家里的外债也清还完毕,周敏自然要给自己找一个新的努力方向。

  可能因为自己就是个普通人,在意的就是衣食住行。所以周敏的目标,也一直只往这些方向使劲。

  虽然黄金米很好,土豆也不错,但是在周敏这个南方人看来,真正能够填饱肚子的,还是米饭。所以她选择改良的,自然是水稻。

  虽然这件事很难,但有些事,不去想,不去做,又怎么能知道做不成呢?

  反正就算真的不成,对现在的她来说,损失也完全承担得起。

  其实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,周敏未必会去做这件事。因为她很清楚自己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。就算种子培育出来了,也未必能够推广开,或者只能在很窄的范围内推广开。

  但谁让她遇上了宣斌呢?

  有了朝廷的支持,要做这件事自然就容易得多。

  虽然在育种上,周敏懂得也不多,但她还是针对这件事,写了一份计划书。全凭脑子里那一点零星的记忆,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没什么干货,都是些似是而非的东西。

  但就是这份东西,石头看完之后,却是惊为天人,当即表示一定会支持周敏将这件事做下去。

  “其实未必能成的。”他那么有信心,周敏反而有点荒。

  石头道,“我见你这计划书上写的内容,虽然都是推测,但却有理有据,首尾贯通,仿佛亲眼所见。既然如此,就肯定能成。无非是费时多少罢了。咱们还年轻,有生之年若能做到此事,也算无憾了。”

  得到石头的支持,两人便商量着开始了这件事。首先圈定了一片试验田,然后石头领着周敏,登门拜访村中几位年事已高,开始颐养天年的老人家。

  他们都是村里有名的庄稼把式,对种地十分精通。半吊子的周敏和石头,在这种事情上,必然是比不上他们的,所以打算出钱请他们来负责这件事。周敏提供理论知识,他们则负责具体的操作。

  村里的老人,就算上了年纪,身体也还算硬朗。能够每个月拿钱,只负责照看几亩土地,而且还有人帮忙,自然是相当轻省的活计。不管是老人自己还是子女,都十分愿意,请人的事也没遇上什么阻碍。

  除此之外,周敏还托付了唐一彦,打算从江南鱼米之乡邀请几位有经验的老农。那边的水稻种植更广泛,这方面的经验想必也更加丰富。而且,有的时候,不同的理念也有可能碰撞出思想火花。

  不过,有经验的老农还没找到,宣斌那边就先将周敏之前拜托他寻找的雕版印刷的工匠给送过来了。

  反正种子改良的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因为得等作物一茬一茬的长出来,所以周敏也就暂时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上面来。

  寻找雕版印刷的工匠,自然是为了出版书籍。

  原本周敏想印的是几位先生修订之后的经典集注,可惜皇帝金口玉言,让朝廷负责此事,她也就不好抢这个风头了。不过除此之外,还有不少书可以印。

  但凡人文胜地,书籍必不可少,然而目前这边的书籍传播全靠抄写,效率十分低下。如果能够有自己的印刷作坊,刊印精品书籍,自然能够迅速的占领市场,将名声打出去。

  不过,周敏对印刷品的要求是物美价廉,务必要保证每个学子都能买得起,或者稍微勒紧一下裤腰带就能买得起才行。

  其实古代的书之所以贵,是因为印刷的时候,为了保证清晰,字通常都会刻得比较大,一两百字就能够占据一页,再加上装订麻烦,几千字一本书看上去就是大部头。要是几万字的书,那说不得要印上好几本,能不贵么?

  比如儒家经典,虽然原文不长,但是千百年来先人辈们所做的集注无数,刊刻的时候还要注意排版,一页的字只会更少,这样一来,一套书动辄几本几十本,自然就买不起了。

  所以,接收了这批工匠之后,周敏没有立刻开始印刷,而是要求他们改进工艺,字要小要清晰,一页之内排的字越多越好,同时装订的工艺也要改良。

  开始做这件事之前,周敏就知道不会很容易。但是真的开始之后,看着每天消耗的东西,周敏还是忍不住感叹。亏得是之前赚了些钱,否则还真供不起这么一个烧钱的作坊。

  不过有舍才有得,工匠们被送到这里来,本来就对未来十分不确定,加上周敏这个新东家不印东西,只叫他们改良工艺,显然是对目前的技术不满意,他们心头惴惴,自然卖足了力气去改进,也逐渐取得了不少的进展。

  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。作为对活字印刷术印象深刻的现代人,周敏发现他们一直只用雕版印刷之后,自然产生了不解。因为在她的认知之中,活字印刷术是比雕版更简便先进的。

  然而询问之后才知道,其实活字印刷术早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了,但是雕版仍旧大行其道。究其根本,是因为活字印刷非常麻烦。且不提用什么材料来制作活字,就算做好了,之后选字排版,其实也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。不如雕版这样雕好一块之后就可以反复使用。

  毕竟他们要印的是儒家经典,一套版肯定会反复用到,追求的是速度和效率。

  再说,周敏要求的是缩小字,其实跟雕版还是活字的关系不大,反倒是对雕刻技术以及油墨的要求更高。而他们的改良,也是从这两方面着手。

  周敏这才发现,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,不了解情况就贸然发言,很有可能像自己这样闹笑话。索性不在插手,将此事全权交付给他们去办。反正她是发工钱的,为了能够早日进入正轨,这些工匠们不会不尽力。

  果然,不久之后,雕版印刷的技术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良,一页可以印刷大概四百个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