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75节(2 / 2)


  虽然石头回来之后,一口一个阿姐的叫着,面上也显得比从前更亲热了。但周敏却能够感觉到,这并不意味着石头转变了想法。恰恰相反,如今的他身上带着一种分明的压迫感,与从前几年对这件事的避而不谈截然不同,仿佛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周敏两人的关系。

  周敏甚至有一种感觉,石头已经做出了决定,只是在等她点头而已。

  她想容后再议,但石头分明不是这样想的。

  但是这个时候,要周敏给出答案却也十分勉强,她还远远没有想好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。

  ……

  大抵是有温泉山房的项目挂在心上,所以没等到元宵节,立春之后,邱五爷和唐一彦就过来了。

  跟他们一起来的,还有唐一彦的七叔唐韬。

  此人年轻时便是闻名天下的大才子,入朝之后也颇有作为,最后在户部侍郎的任上,因为卷入朝中争斗而辞官。此后便一直致力于修书,在士林之中一向颇有声望。

  有这样的名声在外,他本人给周敏的印象也相当不错。

  唐韬年约五旬,面白有须,五官俊雅,一眼看上去是个非常博人好感的中年美大叔。本人行事也是温润儒雅、风度翩翩,待人温和周到,没什么架子,说话又风趣幽默,还能跟年轻人开开玩笑。对周敏这个姑娘抛头露面主持事务也表示了自己的赞赏之情。

  于是周敏才一见,就几乎被刷爆了好感度。

  天下大儒的名声真不是白给的,世家大族的底蕴,也果然令人羡慕。难怪唐一彦怎么看都是个纨绔的材料,却还能端正的长好了,原来是有这样的长辈提携。

  而且他老人家学富五车,看过了温泉山房的设计图之后,甚至提笔帮忙做了一些局部的微调,使得细节更加详实、整体却更加统一。唐一彦和周敏看过都交口称赞,就连第一次看到规划图的石头,也不得不赞一声好。

  而接下来,就是请人开工了。

  虽然过了年,春耕也就要开始了,但这会儿天气还不算暖,地里的事倒不是那么忙。所以动工的消息传出去之后,村里仍有不少人前来应工。反正一家里抽出一个劳力去应工,其他人仍然可以继续为春耕做准备,并不怕耽误。

  毕竟做工所得的是现钱,还是很有吸引力的。

  不光是万山村的人,因为工程不小,所以附近几个村子都沾了光,有不少人过来应募。如此一来,不光是温泉山房,就是邱五爷的书院,也一同动了工。

  第66章 墙推众人倒

  周敏从前经常在网上看到一种说法, 认为现代的人比不上古人。毕竟在古代, 很多人都是所谓的“全才”。读书人身兼武艺,同时通医术, 懂工艺,知农事, 会琴棋书画等技艺,同时还是思想家,哲学家,教育家和诗人,都是很寻常的事。

  举了事实之后,好像就显得这个论点很有道理。但事实上,天才肯定是有的, 毕竟数千年的文明之中,总会出现一些令人惊叹的人,他们在各方面都能够取得成就。但其他的大多数,也不过是普通人而已。

  之所以“以前的人懂得多”, 其实不过是社会环境限制下无可奈何的选择。

  在生产力低下、物资匮乏的时代, 很多东西获取不易,只在有限的范围内流传,所以大部分的东西都只能自己去学习, 然后才能使用。

  但随着社会发展、科技进步、人口增长, 人类的分工越来越严密细致,每个人所负责的内容自然就越来越少,朝着专精的方向发展。至于自己不擅长的部分, 市场上也可以轻易获得。

  这种发展有什么利弊暂且不去讨论,但这必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
  至少现在的万山村,已经开始有一点这样的苗头了。

  以前,万山村几乎没什么经济来源,是真正的地里刨食,辛苦一年,除了交税之外,剩下的粮食只勉强足够一家人温饱。所以村里人在种地之外,多少都还会些别的手艺。

  比如每年冬天,一部分男人会组队进山去狩猎,虽然大家伙基本上弄不到,但打些野鸡兔子之类的也不错,偶尔合力弄到一只野猪,那个冬天就可以加餐了。

  除此之外,每年也会轮流进山烧窑,日用的锅碗瓢盆之类,都可以烧出来。手艺最精湛的,甚至能烧出一人高的大缸。

  再有每家养着的各种牲畜,还有主妇们每年都会准备的各种咸菜……林林总总,都是为了能让餐桌丰富一些所做出的努力。不是他们天生就会这些,不过是因为没钱买也买不到,只得自己动手了。

  但自从齐老三家搬到齐家山来之后,一系列的开发工作就陆续开始了,村里的各种工程,几乎没有真正停止过。一开始还只是在农闲的冬天进行,但邱五爷和唐一彦搬过来之后,情形就又发生了变化,一年到头几乎都有活儿派出去。

  这种情况下,虽然村中大部分人仍然老实的耕种自家土地,但也有人尝到了打工的好处,索性将自家地租给别人去种,自己只留下少部分,大部分时间则都到这边来帮工,一年所得竟也不少。而且还更自由,哪天不想干就可以不去,不像地里的活儿,一天都闲不下来。

  当下这样的人只有一两个。毕竟对出身村子里的人来说,土地才是根本。再说种植黄金米之后,每年的收成卖出去,所得也不少。

  但终究渐渐出现了这样的风气。而这种“脱产”的行为,也可以说是城市化最初的雏形。

  除此之外,也有人在别处下力。

  如今万山村的人越来越多,有从外头来,在万山村赁了土地种的人,也有唐邱两家从外头请来的工人,更有其他村子听到消息过来做工的。齐家山对面山脚下的那个村子,规模已经不比万山村小了。

  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各种需求,尤其是那些在本地没有住处也没有田土的工人们,所有的需求都只能依靠购买。看到商机的不光是周敏一个,或者说有了周密带头创造商机之后,其他人的心思也活络了起来。

  所以一开始有人主动将屋子租给他们住,后来有人向他们出售米粮菜蔬肉蛋,最后,这个正月里,万山村第一家日杂店开业了。

  日杂店的老板周敏很熟悉,就是阿秀的娘郑齐氏。准备开店之前,她还来找周敏咨询了一番,问了不少建议。

  屋子就建在码头边上,这里人来人往,最热闹不过。至于出售的东西,除了油盐酱醋米粮之外,还有各种日用品。另外还承接缝补和浆洗衣裳这样的活儿——那些工人多半都是单身男子,这项活儿对他们来说的确很为难,所以生意竟不错。

  然后还按照周敏给的建议,在门口摆了个大茶壶,免费供应茶水。

  说是免费,但是除了厚脸皮的,大部分人喝了水之后,少不得也会过来买一两样东西,照顾一下生意。这么一来,竟有了不少回头客。

  其中还有个小插曲。

  河对岸的村子跟万山村不同,住在这里的人来自各个地方,姓氏也不尽相同,自然不能用宗族式的管理方式。在日常的相处中,他们自己推选出了几个能说得上话的人,听说预备今年报上去县城,在这里立村了,名字就叫河西村。

  他们现在基本上是依附于万山村存在,所以这件事少不得要跟这边商量一下。因为齐老三也被请去议事,所以周敏也听了一耳朵的八卦。为了方便管理,立村是势在必行的,万山村这边倒没有不同意。毕竟住在这里的,大部分还都是各家的亲戚,彼此走动很多,关系也亲近。但是河西村这个名字却被否决了,一口咬定只能叫“万山新村”。

  说起来,周敏将新家选址在这里,山下又建了码头之后,这一片的经济中心就逐渐转移过来了。

  之前万山村集资买的山也都在这边,因为这里靠近码头,方便唐家收了粮之后运出去。为这还在附近建了两座大仓库,各家的粮食收下来之后,过了秤,就都堆在这里。唐家开秤收粮,摊子也就直接摆在仓库门口,称完了用袋子一装,就能直接送过去装船。

  现在的温泉山房和书院也是建在这边。所以新村子里的人口才会比万山村还多。这让大家也生出了危机感,生怕这个村子改名之后,以后外人来了只知河西村,就没万山村什么事了。

  这种对命名权的在意意识还挺超前的,周敏觉得很有趣。

  齐家作为万山村原本的住户,也是这一系列变化的缔造者,自然也是支持万山新村这个名字的,最后定下来果然也是叫这个。